300个日夜之后的脱胎换骨 | 爬出地狱的战争(完)
亲爱的朋友,从2004年的“李跃儿儿童之家”,到现在的“李跃儿芭学园”,跃儿教育已走过15年。
这些年里,有很多永远在我们心里珍藏的故事,它们像天空中的星星,有时虽然肉眼看不见,但一直都在那里,闪烁着自己的光芒。
2004年3月,李跃儿带着3位老师从宁夏来北京,在昌平区天通苑办起来“李跃儿儿童之家”。在这所家庭式幼儿园里,有从宁夏跟随来的7名6岁前的学龄前儿童,和随后入园的北京孩子。
《爬出地狱的战争》讲述的故事,就发生在当时的“李跃儿儿童之家”。
文中孩子名字为化名。
爬出地狱的战争
一个孩子修复的全过程
李跃儿/讲述
徐晓平/整理
写于2005年7月
徐晓平:“大胡子老爹”,李跃儿教育论坛创办人
连载第一篇:爬出地狱的战争 | 一个孩子修复的全过程 · 连载1
连载第二篇:最后的防线 | 爬出地狱的战争 · 连载2
连载第三篇:修复与建构并存 | 爬出地狱的战争 · 连载3
连载第四篇:天亮了 | 爬出地狱的战争 · 连载4
连载第五篇:抉择与魔咒 | 爬出地狱的战争 · 连载5
下文为连载第六篇,也是最后一篇
尾声
今天早晨,孩子们自由选择工作结束后,老师拉起一些孩子的手,一边唱着“找朋友”,一边把分散在各个工作室的其他孩子收拢起来拉成一串,然后一起唱着歌来到大厅,进行每天自由选择工作后的团体活动。这种活动能将孩子们散乱的心收拢回来,为下一个组织工作做好心理准备。
今天的组织工作是烙饼。
面和好后,围在工作桌边的孩子们每人一个工作盘、一块面,老师事先擦好的胡萝卜丝和干面粉也摆在那里。
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方式创造着饼。
⊙
栋栋的脸蛋上糊着一大块面粉,将老师给他的那块面撕成一小块一小块,再拌上萝卜丝和干面粉。他的两只手拼命地抓着,像一个大厨子,边干边对旁边的云迪说:“你的工具不好用。”我猜他肯定做不成一个饼了。
云迪把自己的面放在盘子里,用擀面杖的头拼命地捅着,捅了密密麻麻的小坑坑。
文雅和点点把面放在包饺子器里,使劲地挤着。
两个“小雨”无数次地抓起掉在地上的面,不停地团弄,我想这两只饼肯定不能吃了。
周周却将面拍在了椅子上,这也吃不成。
阿秋在自己拍扁的面上放了很多胡萝卜丝,看上去好漂亮啊。接着,拿起一块粘糊糊的面,放在萝卜丝上面,用手拍打,可是只拍了几下就粘在了手掌上了,摔了好一会儿才摔掉。摔掉之后,将那只还糊着萝卜丝和面粉的手在自己的名牌衣服上使劲地擦,那衣服顿时成了花的。
⊙
瑶瑶有模有样地擀着那只饼,一边擀长了,便在擀面杖抬起的瞬间,手腕极优美地甩了一下,饼就被转到另一边。我猜我们今天如果能够吃到一只像样的饼的话,那就是这只了。
同时,他别出心裁,还想出好几种办法,其中之一就是把饼捏拍扁了之后,在上面放只面盆,再用擀面杖在面盆上面擀,想用这样的方式把饼擀开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瑶瑶打破惯常思维的努力,看到他沉溺于创造的沉静,以及由创造带来的愉悦、创造之后的满足。
整个过程的美好让我想起西藏人一边舞蹈一边打夯的情景——他们排着队形,唱着歌,打几下跳跃着换一个位置,高大坚实的房子,就在歌声和舞蹈中一点一点盖起来了。
在瑶瑶身上,我看到的就是这种情景,看到工作是怎样给人带来乐趣的。
在这样的工作中,瑶瑶以前的浮躁,暴力,还有心理上的紊乱等等,统统消失了。现在,他终于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了。
工作使瑶瑶变得沉静,工作使他把他的力量、他的需求、他的感受全部统合到了一起。当一个人内外达到统一的时候,他的生命就舒展开了。现在的瑶瑶就是这个样子。
⊙
而且,瑶瑶在工作中,显然要比那些年龄小的孩子更有目的性。在整个过程中,他知道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环节,这些细节和环节会怎样为他“最终做成一个饼”而发挥作用,怎样让他为“做成一个满意的饼”这一整体目标而不可或缺。就是说,瑶瑶已经能够将想法与行为统合在一起了,能够把握住自己的行为了,能够把握住“各个环节”和“整体目标”之间的关系了。
我认为,这就是人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,也是将来进入学校(即便是应试学校)所应具备的能力之一。
有家长常常向我提出这样的疑问:如果我把孩子送到传统幼儿园,他会在适应传统学校时不会产生障碍,要是我把孩子送来接受你们的教育,将来进入传统学校时会不会适应?
我说恰恰相反,我们这种教育培养的,正好是能够承受传统教育的人,而传统学校培养的,恰恰无法承受,现实中大量的事例都在说明这一问题。
原因十分简单,传统教育最需要孩子拥有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状态。要是一个孩子这两方面都很好,什么样的压力他不能承受呢?而传统的学校往往不关注这些,所以才制造出那样多的“问题孩子”。
⊙
老师拿来烤箱,孩子们纷纷将自己的饼递过去,老师一视同仁地将所有的饼送进烤箱,孩子们要等待一个长久的烘烤过程。“厨师”们围在老师身边,静静地等待着。
我在心里喊:妈呀,这能等得住吗?
这时,小木屋那边传来了超大的哭声,原来晓琪和予枫钻进了放木头的柳条筐中,并想蹲下来盖上盖子,可是里面还有一个女孩小雨。筐子只能容下三个站着的孩子,要是蹲下,空间显然不够。
可晓琪和予枫不明白,所以使劲往下蹲,小雨见状,礼貌地想让开,但腿已被挤住无法挪动,挣扎了半天,有些急了,爬到予枫肩头咬了一口,予枫便大哭起来。
我赶忙过去救小雨出来,小雨不干,竟在筐的外面继续战斗,战着战着,像只狮子一样猛扑过去,一头项在了予枫的肚子上面。予枫那么大,小雨那么小。予枫边哭边朝观战的云迪大喊:挡住他!挡住他!云迪闻言,立刻跑过去挡在了予枫和小雨中间,并伸直两臂,严肃地看着小雨,俨然一个正义的机械战警。
这边战争还没有结束,那边的周周又跑过来,踩在一块木头上,抬腿就要往筐里进。予枫哭喊道:不能进三个人!三个人进来就装不下了!
这时,瑶瑶稳健地走过来,将试图往里爬坡的周周抱起,低头看着予枫,摸了摸他的脸,予枫的哭声便戛然而止了。
窗外明媚的春光喷射似地洒进屋里,也洒在孩子们身上。我目睹这一切,忍了几次才将眼泪忍住……
瑶瑶没有意识到自己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;他平静地干了这些,又平静地离开;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,没有在意是否有人注意他了;没有乞求夸奖的神色,甚至连“乞求夸奖”的意识都没有……
这时,屋里早已杂乱无章了。
最近,我们更明确地意识到,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场地一定不会是整洁的,如果他边工作你边收拾,他工作起来不会很自在。这正像你一进别人家门别人就赶紧跟在后面拖地一样。这也正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代表团在参观美国幼儿园时,发出“人家的幼儿园里怎么乱糟糟的”这种感叹的缘由。为了让孩子能够比较出整洁和凌乱的区别,更好地感受到整洁的舒适,我们一定要等孩子们工作完后再与他们一同整理。
⊙
在整理屋子的时候,瑶瑶又一次让我感动了——他将所有的脏盘子摞在一起,一声不吭地端到厨房。
在他做这一切时,始终一声不吭,就像在做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。看到这些,我真的好感动啊。
房间整理好后,饼也烤好了,老师为孩子们摆好了餐具。大家围坐在桌边,准备分享亲手做的饼。我听到张老师说:“我建议,让瑶瑶坐在中间,因为今天他是一个优秀的劳动者。”
我不知道怎么叫“坐到中间”,过了会儿看到,孩子们都坐在桌子的两边和另一头,瑶瑶一本正经地坐在长桌的这头,就像电影里国军将领开会时蒋介石坐的那个位置。对于这一点,所有的孩子都欣然接受,没有一个提出异议。
观察瑶瑶的神情,他一声不吭,脸上没有一丝欣喜的、得意的表情。整个过程非常自然本色。
之后,老师开始按次序给孩子们分饼,当饼分到某个孩子时,老师说:“你今天劳动得也非常优秀。”
⊙
吃完饼,孩子们纷纷离开餐桌到外面去。两岁的小周周走在前面,在她的后面的,是瑶瑶。因为周周人小,走得很慢。我看见瑶瑶一幅很急的样子,急着要出去,但他的路被小周周挡住了。
要是在以前,他会伸手一拨拉,将周周拨开,但这次,他却放慢了步伐,两只手轻轻扶着周周的肩膀,踏着小碎步和她一起走着。
其实,他完全可以快步几步,从周周身旁插过去的;或者让周周停下,等他走过去之后周周再走。但他没那样做,而是像一位高贵的的绅士那样,扶着女士的肩膀,让她先过去。
走到开阔一点的地方,他这才松开手,越过小周周,跑向了大厅。
我觉得,通过这些小事——你不能把这看成小事,要是一个人修养达不到一定的高度,他就无法做到这一点——可以看到瑶瑶高贵的品质。
瑶瑶今天在做以上那些事情的时候,完全是自然的、自发的、无意识的、没经过老师指令、更没有人鼓励或者暗示的。他这样做,完全听从于内心的召唤,是心灵需要,是人格使然,无一丝一毫的、表演给人看的成份在里面。
⊙
蒙特梭利说过,一个发展正常的孩子,不会刻意为了表扬而做事情。她还说:工作能使一个儿童走向正常化。
正常化的儿童是这样的——他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发自内心、发自他人格;他身上所散发出来信息就像太阳所散发出来的光芒一样,所以带有阳光的信息;他做的所有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,带有他人格状态的信息;这样的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:奖惩无用。
孩子一旦投入工作,老师赞扬还是不赞扬,对他没有用。赞扬了他也那样做,不赞扬他也那样做。他不是为了获得赞扬而工作的。要是他不想工作,无论什么样的赞扬都不会使他动起来;要是他处在工作之中,绝不会出现像我们常常见到的有一种孩子那样——干一会儿抬一下头,乞求你的赞扬……
瑶瑶就是这样的典范。他在做好事时,根本没有想过要获得老师的赞扬。
我们,全体老师,苦苦奋战了差不多一年终于结出了果实,这场从地狱爬向天堂的战争终于取得了初步的胜利。瑶瑶,这个曾经饱受伤害和摧残的孩子,在他的身上终于放射出灿烂的人性光辉。我想起他一年之前情况,那时的他只处在动物的、物质的层面,而现在他已经是一个真正的人,一个大写的人,焕发出人应具有的优秀品质。
⊙
瑶瑶来芭学园一年时间,他能进展到这一步,由过去那种萎缩的、苦难的状态变成现在这种充满人性光辉的状态,我想只有“脱胎换骨”四个字才能形容。
瑶瑶太高贵了。所有的儿童,只有在他生命的展开过程中没有受到阻碍,或者打通了阻碍,才能显现高贵。
所以,才有人说,儿童是成人之父,成人应该向儿童学习。儿童所焕发出的精神状态让我崇敬不已,儿童做事的态度让我崇敬不已,我崇拜儿童,像崇敬美丽山河那样崇敬他们!
当我面对美景的时候,总是忍不住想:大自然怎么会把风景造得这样美好呢?而当我面对孩子的时候,比如面对瑶瑶时,也会忍不住想:造物主怎么会把孩子造得这样高贵呢?真的,孩子的那种状态,做的那些事,抽取其中任何一件,如果是成人做的,成人就会觉得非常了不起,就会讲给50个100个人听(我们的英模报告会就是这样的产物),而孩子做就做了,他们不会觉得有多么了不起,不会觉得有多么伟大——正是这种“忘我”的心态,更使他们显得比成人伟大许多。
能够被孩子感动,的确在于认识这种感动,这就如一个生物学家,由于对细胞的了解,在显微镜下发现了一种新细胞,便会对着这一大片斑斓的色彩激动不已,会若干天的怀着喜悦的心情拉到任何一个熟人希望与他分享。如果这个朋友和他是同行,并懂得细胞,他就会与他一起惊喜和快乐。他的心田就会受到一次滋润。如果这个朋友丝毫不懂得细胞,他对着显微镜,不管朋友怎样兴奋地解说,他也只看到一片色彩而已,他就不会明白,他的生物朋友为什么会对这片在哪都能看到的色彩这么兴奋。由于他们认识之间的差异,他就会觉得朋友兴奋是夸张的。
我接触了二十五年的孩子,当看到孩子成长出对于人类来说那么优秀的品质,那么高贵的灵魂状态的时候,也是这种情况——希望有更多的成人能欣赏儿童,能与我们分享。
(本文为连载第六篇,全文完)
▷ 更多分享,点击链接了解详情:
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在芭学园开展研究 | 望京园区两周岁啦!
▷ 2019年4月14日,洪兰教授《教养的艺术》线下讲座,点击链接报名:
孩 子 是 脚,教 育 是 鞋
www.liyueer.com